• 2011年,全国各地的世纪大旱使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资治通鉴》卷六材料2: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荀子·王制》材料3: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请回答:(1)根据材料1,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2)根据材料2、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概况及特点。(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2011年,全国各地的世纪大旱使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的修建对农业的重要性。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水利工程修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2:修堤梁,通沟侩(水沟),行水潦,安水藏,以时决塞;岁虽凶败水旱,使民有所耘艾,司空(官名)之事也。
      ——《荀子·王制》
      材料3:自是之后,荥阳下引河(黄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东方则通鸿沟、江、淮之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于齐,则通淄、济之间。于蜀,蜀守冰(李冰)凿离堆(地名),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郑国)渠就……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史记·河渠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分析水工郑国的本来目的。上述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作出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根据材料2、3,归纳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兴修的概况及特点。
      (3)上述水利工程的兴修有何重大作用?

      试题解答


      见解析
      第(1)问,考查水利工程的意义,本问理解材料一的意义,进而归纳即可,答案源自于材料。第(2)问,材料 2、3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各诸侯水利工程设施状况,从政府的管理与重视和水利工程的类型来归纳分析。第(3)问,考查水利工程对秦统一的重要意义,从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进而农业发展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意义分析。分析: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生产模式: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 个体农耕
      时 代:氏族公社、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土地制度:
      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⑶封建社会:
      ①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4、小农经济特点:
      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