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镀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电镀铬的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Cr3+,同时还含有少量的Cu2+、Fe2+ Fe3+和Al3+等,且酸性较强.为回收利用铬元素,此工业废水通常采用如下流程处理:已知:(1)铬元素有以下循环过程:(2)Cu(OH)2能溶于氨水: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请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试剂甲的目的: (2)试剂乙的名称: ,试剂丙的化学式: (3)上述操作Ⅰ、Ⅱ、Ⅲ相同,则进行该实验操作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4)滤渣I的主要成分为 (写化学式).(5)在铬元素循环过程的反应①中每反应掉1mol H2O2同时消耗H+数目为: (6)铬元素循环过程的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 ;废水处理流程中生成滤渣III的离子方程式: .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电镀广泛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在电镀铬的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Cr3+,同时还含有少量的Cu2+、Fe2+ Fe3+和Al3+等,且酸性较强.为回收利用铬元素,此工业废水通常采用如下流程处理:

      已知:(1)铬元素有以下循环过程:
      (2)Cu(OH)
      2能溶于氨水: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加入试剂甲的目的:
               
      (2)试剂乙的名称:
                ,试剂丙的化学式:         
      (3)上述操作Ⅰ、Ⅱ、Ⅲ相同,则进行该实验操作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
               
      (4)滤渣I的主要成分为
                (写化学式).
      (5)在铬元素循环过程的反应①中每反应掉1mol H
      2O2同时消耗H+数目为:         
      (6)铬元素循环过程的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
                ;废水处理流程中生成滤渣III的离子方程式         

      试题解答


      将Fe2+氧化成Fe3+:氨水:Cl2:烧杯、漏斗、玻璃棒:Cu(OH)2、Fe(OH)3:
      8
      3
      ×6.02×1023:2CrO42-+2H+=Cr2O72-+H2O:2H2O+A1O2-+CO2=Al(OH)3↓+HCO3-
      解:(1)在电镀铬的工业废水中主要含有Cr3+,同时还含有少量的Cu2+、Fe2+ Fe3+和Al3+等,加入试剂甲以后废水的成分含有Cr3+、Cu2+、Fe3+和Al3+,由此可见试剂甲将亚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故答案为:将Fe2+氧化成Fe3+
      (2)向含有Cr
      3+、Cu2+、Fe3+和Al3+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生成的沉淀即滤渣Ⅰ有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铁,滤液是根据题意信息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所以试剂Ⅰ可以将氢氧化铜沉淀溶解掉,应为氨水,根据铬元素的循环过程,可知试剂丙可以将CrO2-氧化为CrO42-,实现三价铬到CrO42-的转化,所以试剂丙是氯气,
      故答案为:氨水;Cl
      2
      (3)操作I、II、III均实现了固体和液体的分离,是过滤的过程,过滤实验操作所需要的主要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故答案为:烧杯、漏斗、玻璃棒;
      (4)向含有Cr
      3+、Cu2+、Fe3+和Al3+的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生成的沉淀即滤渣Ⅰ有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铁,
      故答案为:Cu(OH)
      2、Fe(OH)3
      (5)重铬酸根和双氧水在酸性环境下的反应实质是:Cr
      2O72-+3H2O2+8H+=7H2O+3O2↑+2Cr3+,每反应掉1mol H2O2同时消耗
      H
      +的物质的量为
      8
      3
      mol,数目为:
      8
      3
      ×6.02×1023,故答案为:
      8
      3
      ×6.02×1023
      (6)铬酸根在酸性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重铬酸根,即2CrO
      42-+2H+=Cr2O72-+H2O,向四羟基合铝酸根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会生成氢氧化铝和碳酸氢钠,即2H2O+A1O2-+CO2=Al(OH)3↓+HCO3
      故答案为:2CrO
      42-+2H+=Cr2O72-+H2O;2H2O+A1O2-+CO2=Al(OH)3↓+HCO3-

    “三废”处理与环境保护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