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思想的萌发试题及答案-高中历史-云返教育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
      (2)材料二中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思想主张?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据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一]大学士刚毅曾于慈禧面前“伏地痛哭”,指责维新变法。当戊戌五、六月间,皇上言改革,举朝言改革,民间言改革,而彼独悍然曰:“吾誓不改革。”表示“痛心疾首于新政,必尽罢之而后快。”大学士徐桐甚至无耻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
      据朱贤枚《慈禧扼杀戊戌变法的前后》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康有为依托古人宣传改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顽固势力对维新变法的态度。结合变法的具体内容,简要说明他们持这种态度的原因
      (3)指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比较19世纪末中国的维新变法思想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的异同?试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材料:(20分)
      材料一 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 (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 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 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 “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6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4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政治主张的特点。(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等13位弟子联名写给康有为的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即光绪)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
      ——冯自由《革命逸史》
      材料二梁启超于(1903年)5月16日至21日访问美国首都华盛顿,对美国的民主制度及其总统选举过程作了认真的考察,……随后他又比较英国与美国两种政体的选举制度说:“英国但求党员在议院中占多数耳,既占多数,则其党魁自得为大宰相而莫与争;……美国反是,胜败之机,专在一着,夫安得不于此兢兢也。”于是他得出结论说,“美国争总统之弊,岂直此而已,其他种种黑暗情状,不可枚举。吾游美国,而深叹共和政体,实不如君主立宪者之流弊少而运用灵也”。……“若夫数百年卵翼于专制政体之人民,既乏自治之习惯,复不识团体之公益,惟知持个人主义以各营其私。”
      ——郑海麟《从<新大陆游记>看梁启超思想的突变与还原》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有何变化,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的主张是其思想的“突变”还是“还原”?它实际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持该主张的理由。(8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严复笔下的进化论(25分)
      中国近代思想家严复将赫胥黎的作品译成中文发表。以下两栏材料,分别选自赫胥黎原著直译本与严复译本大致对应的段落,阅读并回答问题。

      问题:
      (1)严复翻译此书与哪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刺激有关?(2分)
      (2)比较上述材料,概括严复译本(包括按语)与赫胥黎原著的内容差异。(8分)
      (3)你如何理解严复笔下的进化论?(15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时务学堂师生问答
      杨树谷(学生)问: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读书至此,不免有疑。夫委贽为臣,当临难无苟免,何得不谏君于过,而竟以去云乎哉?虽曰当时人主不足以有为,而臣道之不可不尽也明矣。孟子之意究竟何如?
      教习梁(启超)批:
      (记)曰:“非特君择臣也,即臣亦择君。”又曰:“君使臣以礼。”夫臣者也,与君同办民事者也……六经之中,言此等道理者极多,绝不为怪异也。自秦以后君权日尊,而臣之自视,以为我实君之奴隶。凡国事之应兴应革,民事之应损应益,君之所为应直谏犯颜者,而皆缄默阿谀为能,奴颜婢膝以容悦于其君,而“名节”二字扫地尽矣。至于今日,士气所以委靡不振,国势所以衰,罔不由是。此实千古最大关键矣。其亦未闻孟子之大义焉耳!
      (1)杨树谷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疑问?(4分)
      (2)梁启超是怎样为学生解惑的?(8分)
      (3)时务学堂师生以此为题展开议论的真实用意何在?(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26分)儒学在中国甚至是东亚、东南亚国家经历了古代兴盛、近代衰落、现代复苏的发展道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面是儒学经济思想的部分相关言论:“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农为本,不与农竞业”;“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政在节财”;“奢则不孙(通“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材料二:在过去,具有尊孔倾向的人往往将儒学的衰微归罪于“五四”(注:包含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反孔者们则将其归功于“五四”。这两种认识似都有问题。应该说,儒学在近代逐步衰微,乃是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社会转型以及与之相应的文化革新、文化转型的必然结局,
      材料三:韩国……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安身立命的伦理纲常,让青少年以及所有的公民都从中感受到浓厚的道德熏陶和民族精神感染,从而形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为韩国的繁荣提供精神动力。……至今,儒教在韩国社会中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儒教中包含的这种共同体意识在韩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学的经济主张(不能照抄原文)。(6分)
      (2)据材料二并运用史实简要论述,哪些因素导致了儒学在近代的衰落?(9分)
      (3)据材料三分析,韩国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过程中对本国产生了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阶段中国加强同东亚、东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8分)
      (4)现在随着人们财富的增长,极端利己主义、生态失衡、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至。关于复兴儒学对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4分)近代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变迁相互作用、相互推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官僚……设置了一大批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学校,如京师同文馆(1862年)、福建马尾船政局附设的船政学堂(1866年)、天津电报学堂(1879年)、武备学堂(1895年)和南京陆军学堂(1895年)等。
      ——白莉、汪刘生《中西文化冲突与教育价值取向》
      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今时局变异,外侮交迫,非读万国之书,则不能通一国之书。”……他还具体指出,“今中学以经义掌故为主,西学以宪法官制为归。”他所注重的“中国经史大义”……实际上是经过康有为改造,并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公羊春秋”学说。(时务学堂)培养的大批人才如林圭、李炳寰、蔡锷、唐才质等,有的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坚,有的则成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骨干。特别是它促成了湖南各地新式学校的设立和书院制度的改革。
      ——《长沙时务学堂:开湘学之新风》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材料四 准此以定中国教育之方针,教于斯,学于斯,吾国庶有起死回生之望乎?依此方针,说其义于下方:(一)现实主义。唯其尊现实也,则人治兴焉,迷信斩焉。(二)惟民主义。以人民为主人,以执政为公仆者也。(三)职业主义。现实之世界,即经济之世界也。……今之教育,倘不以尊重职业为方针,不独为俗见所非,亦经世家所不取。盖个人以此失其独立自营之美德,社会经济以此陷于不克自存之悲境也。
      ——摘编自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教育的进步与不足,并据此概括其特点。(3分)
      (2)据材料二,指出时务学堂在教育观念上的重大突破及其积极影响。(4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时北京大学的办学宗旨。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主张的教育要义。(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3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2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以皇上之明,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巨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
      —康有为《应招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的结束了,即悲惨的失败了。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毛泽东曾对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福尔说过:“我们信仰与实行民主政治,……限制任何党专政的可能性。”……后来又《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人民的国家是保护人民利益的政权形式,只有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体现真正的民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所代表的政治派别为实现“日本明治之政”所作的努力。(4分)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初中国是如何建立“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的?(6分)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限制任何一党专政”在民主政治建设中有哪些成功实践?有何意义?(4分)
      (4)指出毛泽东与孙中山对民主政治不同认识的理论来源,并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主要特点。(10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看图读史,断定正误,错的一组是
        
      (1) (2) (3)
      A.图(1)的核心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洋务派的宗旨
      B.图(2)的核心思想是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和平均主义。
      C.图(3)的核心思想是发展资本主义
      D.《资政新篇》继承了《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的一面,但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的主张方面却是相矛盾的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依人而异,其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2)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指出其目的和影响。
      (3)康有为为什么要把孔子打扮成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结合时代背景评论这一历史现象。
      (4)近代史上有人提倡“尊重孔教”,其“尊重孔教”的真实意图何在?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是怎样看待儒家思想的?其产生了什么影响?
      (5)今天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的学说,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读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用于: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戊戌变法中的维新思想与辛亥革命中的民主革命思想有哪些差异?(6分)因此二者相比,新文化运动有哪些进步?(6分)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这三股思潮在反封建主义方面各有什么不足之处?(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 “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年)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结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 》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其中对美国国会的介绍最为详细。与议会思想率先传入形成反差的是,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宪法至上”、“制宪”、“违宪”等内容的法律化、制度化、神圣化,在专制政体板结的时代很难传播。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
      材料二 1895年,郑观应在诗中鼓吹:议院固宜设,宪法亦须编,宪法不行专制严,官吏权重民太贱,妄谈国政罪 重科,上下隔阂人心涣。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材料三 1902年出版的《世界地理学》一书,不仅介绍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学说,还专门介绍了日本的责任内阁制:“行政部,内阁总理为首,其下外务、内务、大藏、陆军、海军、司法、文部、农商 务、递信凡九省,皆有大臣。”“所谓责任内阁者,此责任二字,非对于君主而言,对于议会而言。”
      ——以上均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指出近代中国人对宪法了解相对滞后的原因。(2分)
      (2)阅读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观应、康有为等人先后强调宪法重要性的意图是什么?(4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接受西方宪政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此思想影响下,20世纪初期,中国进行了哪些宪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5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欲以成法制之,譬如医者疗疾不问何症,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中华之聪明智巧,必在诸夷之上,往时特不之用耳。
      ——冯桂芬(早期维新派)《制洋器议》
      材料三 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翦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百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
      ——孙中山《兴中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中李鸿章、冯桂芬、孙中山等人认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为此,他们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或提出了什么主张?(9分)
      (2)在中国近代落后原因的分析中,哪一种分析更符合史实?说出你的理由。(4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高中历史新思想的萌发分页列表

    1 2 3 4 5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