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政策试题及答案-数学-云返教育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据《天工开物》的记载……十四、十五世纪前后的湖广地区已成为天下的谷仓,故有“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的出现。……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苎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的生产原料。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三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基础。(8分)
      (2)从材料二看,明清时期农业经济高度发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发展直接引发了哪些变化。(6分)
      (3)材料三表明清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综合材料说明,这种政策对中国社会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史学界对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几乎陷于停止状态。早在18世纪,亚当·斯密就认为中国社会似乎“停滞于静止状态”了。德国哲学家赫尔德在1787年出版的《关于人类历史哲学的思想》中,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状态持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个帝国的“体内血液循环已经停止,犹如冬眠的动物一般”。而早期近代化研究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状况具有双重特点,一方面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社会达到了繁荣昌盛的顶峰;另一方面,它将明朝中后期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罗文兴《被误读的中国历史》中国档案出版社
      评材料中关于17,18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状况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汉大兴兵伐匈奴,山东水旱,贫民流徙,皆仰给县官,县官空虚。(张)汤承上指,请造白金及五铢钱,笼天下盐铁,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并兼之家。
      ——《汉书·张汤传》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于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归纳并评论材料中的经济思想。要求:归纳材料中的经济思想(4分)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8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明初的山西大同,宣府为重镇,于是山西商人以“极临边境”优势……便捷足先登,纷纷进入北方边镇市场。明人章悉说:“圣祖以边城险远,兵怕不克,而粮运劳费,乃命商人输粟边仓,……商人喜得厚利,乐输边饷。”
      材料二 明初山西的民风是“民多俭质而力农,士尚气节而务学”;到了明朝后期,山西省的民风是“奢靡其习染也,……商贾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子弟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至中才以下,方使读书应试”。
      材料三 明代山西商人范世达“占良田数百亩”;清代山西商人亢氏建造的亢园“长里许,……临河造屋一百间,土人呼之为百间屋。”
      材料四 “中国晋商多于各省设立汇兑庄,……每一字号岁盈不下数十万。”19世纪中期以后,洋商在通商口岸开设了很多银行,“晋商之利,稍为所夺……”。
      --摘编自《晋商兴衰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晋商兴起的原因。(4分)
      (2)材料二、三说明山西的民风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参照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影响。(6分)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阻碍晋商进一步发展的原因,并由此分析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6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范蠡提出 “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粜(卖出)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范蠡的经济思想。(4分)
      材料二 汉高祖刘邦曾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惠帝、高后时,以“天下初定为由”’“弛商贾之律”。
      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认为统治者颁布减轻徭役政策即为重视农业,商业就受到抑制;统治者颁布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就是重视农业发展。笔者认为重农抑商是对立统一的。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和商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历代封建政府重视农业。(4分)
      材料三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接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
      (3)根据材料三,分析徽商成功的原因。(4分)
      材料四 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4)如果你是材料四关于古代商业的观点的提出者,请说明你的依据。(4分)
      (5)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以“重农抑商”概而论之,都认为“重农抑商”是古代经济的一贯政策。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重农抑商”政策(10分)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说:“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亦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路,若辈悉健有力,势不肯搏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网不敢归,又连结远夷,向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海禁”政策的恶果
      C.小农经济的脆弱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解析
      类型: 解答题     难度系数:
    •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B.抑商,禁海C.重农抑商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答案解析
      类型: 判断题     难度系数:
    • 中国的海禁政策最早出现在明清,其目的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其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解析
      类型: 判断题     难度系数:
    • 中国的海禁政策最早出现在明清,其目的是禁绝中国对外贸易。其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F
      答案解析
      类型: 判断题     难度系数:
    • 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都曾出现变革的趋势,其共同特征主要体现在         BD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解析
      类型: 判断题     难度系数:

    •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下列制度不能体现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近来,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语:“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四川旅游依然美丽。”,反映了四川人民在灾后重建家园、发展经济的美好愿望。广告中提到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青城山则被誉为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据此推断,这两处人文景观分别最早形成于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下列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唐朝张籍在《永嘉行》中写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这则材料揭示了① 北民南迁是天灾所致②北民南迁是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 ③ 北民南迁有利于民族融合④北民南迁推广了先进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答案解析
      类型: 多选题     难度系数:
    •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议),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反映作者:
      ①主张重农抑商
      ②倡导以法治国
      ③力求社会稳定
      ④维护农民利益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 下列材料中能够反映我国古代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政策的是
      答案解析
      类型: 单选题     难度系数:

    数学经济政策分页列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