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2生产工具与图11相比有何优点?图1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3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洋货充斥,洋房栉比,洋人满街,洋气氤氲;二是奇,水能自来,灯赛月亮,钟能自鸣,铁管冒电;三是妙,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出人意表。我们看报纸杂志,看文人笔记,对七十年代前后的上海,用墨最多是洋、奇、妙。
      ——熊月之《近代上海形象的历史变迁》
      材料四 上海、广州、天津、武汉等近代中国重要商业与工业城市均为通商口岸,构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单就上海一地而言,据统计,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
      ——周子峰《二十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2生产工具与图11相比有何优点?图1 2生产工具出现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明朝苏州城在经济领域出现何种新现象?对当时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怎样影响?此新现象为什么没有推动社会转型?(10分)
      (3)依据材料三、四对近代上海的描述,从中可以获取哪些反映时代特征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出现这些新变化的原因?(10分)
      (4)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推动人类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1)图11的生产工具是原始农业使用的骨器,图12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与骨器相比具有坚硬、锋利、耐用等优点;第二小问铁农具使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概括。
      (2)材料二“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纺织业出现了雇佣劳动关系,这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文化领域产生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批判社会现实的小说成为文学的主流。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联系这一时期的社会状况,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原因。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洋货充斥,洋房栉比”反映了商业发展、西式建筑出现;“煤气灯、德律风、跑马、跑人(赛跑),种种西物西事,构思精巧”,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1911年上海共有工厂48家,占全国工厂总数28.1%;1930年上海共有工厂837家,占全国工厂总数42.4%。”,近代企业在全国占较大的比重。原因是上海较早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自然经济解体较早;交通便利,近代企业集中。
      (4)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可以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府政策、科技进步、外来文明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