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宗咸平四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刘晏(唐朝人)以一千二百万贯供中原之兵而有余,今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足。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夷狄者,皮肤之患尚可知;盗贼者,心腹之患深自忧。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述,你认为它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你认为哪个更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为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

      试题解答


      见解析
      第(1)问,有材料一“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 以三千六百万贯供川陕一军而不”材料中提供了“冗吏”“冗兵”等问题,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宋代,宋代一方面,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调兵的没有统兵权,统兵的没有调兵权,使之相互牵制;另一方面,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以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其次,集中行政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再者每年向辽西夏送岁币,故造成三冗问题。第(2)问,联系史实可知,范仲淹认识到了北宋存在的主要问题“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即官僚机构臃肿,百姓贫苦,辽和西夏的威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联系课本可知主要有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分析: 考点1:王安石变法 ※背景: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1.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和辽、西夏政权的威胁产生了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财政危机严重;军队战斗力低下。
      ※时间:1069年,宋神宗即位后,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目的: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措施:
      1.理财(富国):
      ①青苗法(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②募役法(百姓可以出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③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
      ——水利工程的修建,保证了灌溉;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④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丈土地,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
      ⑤市易法(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
      2.军事(强兵):
      ①保甲法——维持了农村社会治安;建立了全国性的军事储备;节省了大量的训练费用。
      ②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省了大量养马费用。
      ③将兵法——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3.教育:
      ①改革科举制度; ②整顿太学; ③惟才用人(选官制度)。
      ——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了舆论,有利于改革的推进。
      ※结果:最终失败。

      ※失败原因:
      ①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
      ②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评价: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4.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启示与教训: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是艰辛的,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充满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要有坚定的信念,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
      ※附: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
      ①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②变法都得到了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③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④变法者改革的意志坚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
      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
      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是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