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小题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小题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试题及答案-诗歌鉴赏-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文后各题。
      【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小题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5分)
      【小题2】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小题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图(3分)“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2分)
      【小题2】后三句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而是融情于景,情景相生。(2分)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竹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表达。(2分)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统一。(2分)
      【小题1】
      试题分析:“红叶天”、“黄花地”,显然受了《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的启导,而《西厢记》又是移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的“碧云天,黄叶地”,亦为感秋之作。红叶黄花勾勒了清秋的轮廓,色彩鲜明,但却有一种苍凉冷颓的情韵。尤其是作者在这一背景中添现了“雁”、“人”的活动主角,且雁啼于天,人醉于地,便使这种苍凉冷颓发挥到了极致。“雁啼”最牵愁惹恨,“人醉”则是为了忘忧。“芭蕉雨声秋梦里”, 芭蕉在古代是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 秋雨的萧疏冷酷,使得诗人的乡梦也为之惊醒,烘托出作者思念家乡,辗转反侧的愁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应先答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这三句句句写景,但又句句含情,是作者收信后无言的感受,但它也可以视作诗人因家信问起归期而惆怅苦闷的应接。我们也可以这样想象:诗人因在现实上不可能回到万里以外的乡园,无语可复,心中充满了忧愁与歉疚。他抬头望天,想看看那传书的鸿雁可在,结果发现“雁啼红叶天”,大雁似乎也在为他发出悲鸣。满地秋菊盛开,但那并不是故园的黄花,诗人只能借酒狂饮,在酩酊中暂忘乡愁。入夜了,他希望能在梦中实现回乡的心愿,可是“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白居易《夜雨》),蕉叶上的雨声又无情地提醒着他的孤寂。“问我归期未”,不敢答复,至此也无须答复。小令的这三句景语,在时间的跨度上可前可后,代表了“秋怀”的一贯凄凉,确实是颇见妙味的。唐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在归未有期但又存在着“何当共剪西窗烛”可能的情形下,生慨于寄身之处的旁景。而本作连“未有期”的吐诉都鼓不起勇气,心上的伤口就可想而知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