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试题及答案-解答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2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部具有世界眼光、记述当时中华民族所知的那个世界的历史。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
      史学界认为,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个具有“世界眼光”的史学家,所著《历史》是西方最早的一部“世界史”。……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
      ——张广勇《全球通史·导论》
      材料二: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既有玉米、甘薯、马铃薯这样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有花生、向日葵一类的油料作物;既有番茄、辣椒、菜豆、番石榴、番荔枝等果蔬,又有烟草、陆地棉(美棉)这样的嗜好作物和衣被作物,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材料三: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称“夷”(未开化的野人)。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 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演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王中禄《天朝上国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说明古代世界文明所呈现出的特点。(3分)结合古代中国、希腊和罗马的政治文明印证这一特点。(3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来作物的传入引种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6分)
      (4)通过对材料“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6分)

      试题解答


      见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有关“东西方文明”历史现象的探究的专题内容。(1)“司马迁记述了朝鲜、越南、印度以及中亚各国的历史。”可知他眼中的世界就是东亚、中亚各国;有材料中“他笔下的世界,除希腊本土外,还包括了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等许多地方。”可见他眼中的世界史是西亚、北非、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意大利,两人共同的地方是他们眼中的世界史是不同的地域性的。
      (2)首先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品种;根据“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得知改变了原来农产品结构;根据“与明清以来人口急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可知,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3)关于态度,根据“鸦片战争前人们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可见是排斥西学;根据“鸦片战争后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可见是学习,效仿,变为接受。关于原因,可根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分条作答:首先是鸦片战争的打击下中国战败的刺激;其次是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模范作用;再次是19世界60年代中洋务运动的作用。
      (4)启示是开放性思维能力的考察,可以分别从以上几个材料中得出,材料一说明不同的文明各有长处;材料二说明不同的文明通过交流和碰撞更会丰富自己的文明;材料三说明要善于吸收不同文明的长处为我所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

    鸦片战争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