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强酸性溶液X中含有Ba2+、Al3+、NH4+、Fe2+、Fe3+、CO32-、SO32-、SO42-、Cl-、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离子中,不能确定的阳离子是 ,若要用实验证明该离子一定不存在,其最可靠的化学方法是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①中生成气体A: .②生成沉淀I: .(3)假设测定A、F、I均为0.01mol,10mL X溶液中n(H+)=0.04mol,且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只有一种.当X溶液中不能确定离子是 ,沉淀C的物质的量为 .试题及答案-填空题-云返教育

    • 试题详情

      某强酸性溶液X中含有Ba2+、Al3+、NH4+、Fe2+、Fe3+、CO32-、SO32-、SO42-、Cl-、NO3-中的一种或几种,取该溶液进行连续实验,实验过程如下: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离子中,不能确定的阳离子是
                ,若要用实验证明该离子一定不存在,其最可靠的化学方法是         
      (2)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①中生成气体A:
               
      ②生成沉淀I:
               
      (3)假设测定A、F、I均为0.01mol,10mL X溶液中n(H
      +)=0.04mol,且不能确定含有的离子只有一种.当X溶液中不能确定离子是          ,沉淀C的物质的量为         

      试题解答


      Fe3+:取少量X溶液放在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无Fe3+:3Fe2++4H++NO3-=3Fe3++NO↑+2H2O:AlO2-+CO2+2H2O=Al(OH)3↓+HCO3-:Fe3+:>0.07mol
      解:强酸性溶液中一定不会存在CO32-和SO32-离子,加入过量硝酸钡生成沉淀,则该沉淀为BaSO4沉淀,说明溶液中含有SO42-离子,生成气体A,A连续被氧化生成D和E,则A为NO,D为NO2,E为HNO3,说明溶液中含有还原性离子,一定为Fe2+离子,溶液B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沉淀G为Fe(OH)3,生成气体F,则F为NH3,说明溶液中含有NH4+离子;溶液H中通入CO2气体,生成沉淀I,则I为Al(OH)3,H为NaOH和NaAlO2,说明溶液中含有Al3+离子,溶液中含有Fe2+离子,就一定不含NO3-离子,含有SO42-离子就一定不含Ba2+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离子Fe3+和Cl-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溶液中不能确定的阳离子为Fe
      3+
      通常用硫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离子,检验方法为:取少量X溶液放在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无Fe
      3+
      故答案为:Fe
      3+;取少量X溶液放在试管中,加入几滴KSCN,溶液不变红色说明无Fe3+
      (2)①气体ANO,Fe
      2+离子被氧化为Fe3+离子,NO3-离子被还原为NO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Fe2++NO3-+4H+=3Fe3++NO↑+2H2O,
      故答案为:3Fe
      2++4H++NO3-=3Fe3++NO↑+2H2O;
      ②H中NaAlO
      2,沉淀I为氢氧化铝,偏铝酸根离子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CO2+2H2O=Al(OH)3↓+HCO3-
      故答案为:AlO
      2-+CO2+2H2O=Al(OH)3↓+HCO3-
      (3)A、F、I均为0.01mol,10mL X溶液中n(H
      +)=0.04mol,根据反应3Fe2++NO3-+4H+=3Fe3++NO↑+2H2O,可知亚铁离子???0.03mol,根据溶液电中性可知:2n(Fe2+)+3n(Al3+)+n(NH4+)=2n(SO42-),n(SO42-)=
      2×0.03mol+3×0.01mol+0.01mol+0.04mol
      2
      =0.07mol,
      当X溶液中不能确定的离子是Fe
      3+,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大于0.07mol,生成沉淀C硫酸钡的物质的量大于0.07mol;
      当X溶液中不能确定的离子为Cl
      -,则硫酸根离子的物质的量小于0.07mol,生成沉淀C硫酸钡的物质的量小于0.07mol,
      故答案为:Fe
      3+;>0.07mol(或Cl-;<0.07mol ).

    常见阳离子的检验相关试题

    MBTS ©2010-2016 edu.why8.cn